Quick Search


Tibetan singing bowl music,sound healing, remove negative energy.

528hz solfreggio music -  Attract Wealth and Abundance, Manifest Money and Increase Luck



 
Your forum announcement here!

  Free Advertising Forums | Free Advertising Board | Post Free Ads Forum | Free Advertising Forums Directory | Best Free Advertising Methods | Advertising Forums > Other Methods of FREE Advertising > Safelist Directory

Safelist Directory Safelists will also work if you use them. The bigger the list the better isn't always true... sometimes the smaller lists can be just as responsive if not more. It all depends on you and your dillegence.

Reply
 
Thread Tools Search this Thread Display Modes
Old 04-24-2011, 03:02 AM   #1
alicetrade1l
Commander In Chief
 
Join Date: Mar 2011
Posts: 2,505
alicetrade1l is on a distinguished road
Default 传媒精英讲谈社 意志力转变中国纸媒的历史过程

《中国周刊》履行社长朱德付先生做客传媒精英讲谈社
主持人:在论坛开始之前,容许我先简单介绍另外一个名称mm传媒精英讲谈社,它是沃华传媒旗下的沃华传媒网 策划举办的,到目前为止已经举办了62期,从上期开始传媒精英讲谈社搬进了中国传媒大学校园,希望能够给传 媒大学的同学们一个了解社会,与成功人士对话的机会.所以今天我们很幸运的邀请到了沃华传媒网的开创人兼总 编辑黄华老师来担负今天这场论坛的主持人.
下面我再先容一下论坛的情形,这个论坛是由中国传媒大学媒体管理学院和沃华传媒独特策划举行的,主办方愿望 通过研究生、学界、业界的近间隔交流,辅助研究生解决学习当中的迷惑和问题,进步他们融入社会的才能.可以 说这是研究生自己的论坛,因为这个论坛是我们亲手介入谋划和实行的.本论坛规划两周举办一期,生机大家在访 谈过程中可以细心凝听,在发问环节踊跃的发言.
在进行访谈之前,先请媒体管理学院的冷老师为大家说几句,大家掌声欢送.
冷述美:无比感激大家今天来到这个现场,我也是参加者之一,看到研究生那么当真答复就这个论坛的考察,我十 分激动.这个论坛就是盼望听到更多媒介一线的老板、精英跟大家一起对话,懂得一线精英他们在创业、事业、职 业平台上曾经做过什么,阅历了哪些阵痛,有哪些成绩感,他们的幻想、他们的气质、他们的幻想,都能够进行交 换.
我特别希望现场能够充足的互动起来,朱社长长短常有内涵的一个人,跟我们过去所了解的电视人、片子人、大导 演、明星比拟,应该说是两种非常不同的职业气质,但我认为内在的东西非常重要.希望今天我们能够真正的互动 起来,也希望朱总能够把你在纸质媒体、平面媒体创业过程中碰到的难点怎么渡过的,以及你职业生涯中的收入、 造诣感跟大家做个交流.
南北报业的挣扎与救赎
朱德付:很愉快有这个机会跟大家做交流,看到研究生这个标题《纸质媒体的挣扎与救赎》,可以想像我们过得很 艰巨.我做纸质媒体做了18年,确实每一天都有点在挣扎和救赎之中的感觉.
我是1979年读大学,1983年大学毕业,本科毕业以后工作了四年再读研究生的,1987年进中山大学中 文系读研究生,1990年研究生毕业,我们当年跟你们的情况不一样,那时国家包分配,读研究生也不必交钱, 国家有助学金.大学毕业我在江西工作的时候是一个月工资54块钱,1987年读研究生助学金是108块钱, 正好是它的一倍.
那个时候读书比较高兴,白手起家,通过勤工俭学打工赚钱.那几年遇上了一个重要的时代,碰上了1989年, 后来1990年毕业分配是最难的,包括研究生,《南方日报》分配了4个大学生的名额,全国只要4个学生,是 历史上起码的.在座的很多同学都知道,南方日报集团在全国十大名校每年要100个本科以上的大学生,但19 90年就要了4个,我是其中之一,就是1/4.这4个人中有2个是中大的研究生,1个复旦的本科生,1个济南大学的本科生.
研究生毕业以后,我就先在《南方日报》工作,它是中共广东省委机关报.《南方周末》是1984年创刊的,在 1991年之前就是个娱乐小报,发行量只有十几万份,后来《南方周末》做了改扩版,十几个人从各个记者站调 过来,199年我从《南方日报》江西记者站调回总部,参与《南方周末》的改版工作.从1992年改版的第一 期18万份做到1993年10月的100万份.1997年《南方日报》创办《南方都市报》,《南方都市报》 在中国都市报里面也算是一个标志性的媒体,现在的《新京报》是由《南方都市报》和《光明日报》合办的.后来 我又从《南方周末》去了《南方都市报》,又创办了南方日报出版社,2000年的时候广州日报集团希望我去, 后来成了广州日报集团旗下《信息时报》的总编辑.
2001年从广州来到北京,现在在北京呆了也已经8年了.2001年3月份到北京,重要是参与创办《京华时 报》,现在《京华时报》是北京都市报发行量最大、影响也最大的一份报纸,全国第二、北京第一大.《京华时报 》是我参与媒体工作18年来付出最多的,当时是《京华时报》的总编辑,今年我分开《京华时报》,在团中央旗 下创办了《中国周刊》,现在出了第二期.这是我个人职业生涯的履历表,这18年以来确实都在挣扎和救赎之中 ,这四个字挺好的,反应出一代传伐柯人的心态.
沃华传媒网:方才朱社长讲了一下他的从业经历,让我们看到很多早期成功纸媒体当时创刊或创业的简单情况,在 这个过程中令你印象最深的是哪一次?为什么?
朱德付:其实,每次印象都很深.我先要阐明的一点是,coach store outlet,新闻工作并不神秘,做记者、做编辑、做报纸一点神秘颜色都没有,是受过基本教育的人都可以从事的一个职业 ,没那么庞杂,相称简单.新的报纸,即便是《人民日报》旗下的,也未必就有人乐意跟你干,因为你是空的,它 就《京华时报》四个字.所以我常常讲,一个巨大的事业老是诞生于兵荒马乱之中.除了体系的问题,正常的媒体 招总编辑、副总编辑,在江湖上就海捞一些"牛鬼蛇神",然后又搞了一些小喽罗,虾兵蟹将,凑了一支步队干革 命,这个做法是比较通用的.
我们办《南方都市报》有过雷同的经历,1997年办《南方都市报》的时候,《南方日报》的领导对我们的评估 是"乌合之众、藏污纳垢"八个大字.《南方都市报》创办3年犯的毛病,是《南方日报》50年过错的总和还多 .在广州街头那些流浪记者,1997年有很多,觉得压制的、有主意的,跑到广州去做流落记者,从1997年 元月1号那天起一网打尽,从此作为一个历史现象消散掉了,为什么?这帮人成建制的投靠到了《南方日报》的怀 抱,在《南方都市报》努力工作.当时谁也不意识谁,来历不明,形迹非常可疑.
《京华时报》的要求是,大学本科以上文凭,年龄在25岁以下,别太老,都市报是膂力活,太老了跑不动,前提 未几、要求不高,口齿明白,也别说聪颖了,就是讲话讲得清晰,也不说面貌堂堂吧,长得太歪瓜劣枣看着吓人也 不行,招了100多个人.没有办公的地方,我们就找了个军队搞军训,上午军训,下战书学习,我始终有个主意 ,意志单薄的人一定要剔除革命的队伍,干革命是在比意识,终极是靠意识获得成功.所以那些留下的都是意志动 摇的,就只知道闹革命,革命成不成再说.一个多月以后,大家都觉得不可思议,那份报纸能出来,天下没有什么 不可能的,事在人为,只要做就有可能,不做就永远不可能.
我们在向阳党校租了两间教室,我们也不知道来应聘的人本来都是干嘛的,因为他拿简历给我,我也很难辨明虚实 .我们也不能歧视,说没读过大学就受轻视,也不好.有些人胆气过人,不一定才干过人,胆大的我要.要做版面 主编,谁也不知道谁本领高,那么就是谁的票多就是谁了.《京华时报》是2001年5月28号创刊,5月21 号我们出的样刊,本来应该2点钟出胶片,等到8点也出不来,完全就是一笔糊涂帐,都不知道什么叫报,很多人 没见过报,有80%的人不理解录入,拼音都不会,别说五笔,50%的人没见过电脑.见过的,也是在主编办公 室,仍是用红丝绸蒙起来的,很珍贵的固定资产,总编一个人用的,走的时候拿布蒙起来.所以那时候我们对编辑 的第一个请求是要懂电脑录入,这个要求在现在来讲见笑于人,但那时候确切不懂.这也不要紧,因为究竟是技巧 问题,不懂没关联,很快就学会了,后来说必须一个礼拜学会,一个星期学不会就开革.100多人到最后留下的 可能就是三十四人.
中国传媒大学媒体管理学院老师致辞
沃华传媒网:你在近二十年的媒体生活里,感想最深的又是什么呢?
朱德付:我们那个年代的人的职业生涯,跟后来的媒体人不一样,60年代的人可能是中国最奇特的一代,因为前 半生是在"文明大革命"中度过的,从小受的教育都是"文革"的教育,从小学到中学我们学的第一句话叫"毛主 席万岁",写文章、写思维汇报,第一句话就是"毛主席万岁".我们的童年、少年都在"文革"那样一种教育环 境下成长出来的,改革开放以后,我1979年读大学,是新三届.79年的时候我年纪很小,16岁,我是19 63年诞生的,我们班最大的同学是1948年的,因为春秋太大现在都已经逝世了.
我们经历了改革开放30年,中国发生了巨大变化.这30年的变更我觉得可以用八个字形容,叫"翻天覆地、桑 田桑田".1979年我读大学的时候,做梦都不敢想象中国能够走到今天,能够发展到今天这样,中国人能够自 由到这么一个档次,我们的思惟解放、舆论自在,所有的进步,20年前对我们来说是不可设想的.
我们这代人的经历是随着时期的发展而发展的,那时的大学生是天之骄子,国家负责调配工作,现在良多人没这个 机遇了,出来就是自谋职业、自营生路.我们这代人读书都是靠国家助学金出来的,因为都是来自中国最底层的乡 村,家里根本上不什么收入,就靠国家助学金读大学,所以我们受的教育就是忠君报国的教育,学的浑身艺,为国 度去努力.
说到传媒进步,我们是亲自经历,感想最深,可以讲我是见证者、亲历者、活化石.因为我经历了纸质媒体每一次 重要的变更.我经历过的、参与的和工作过的这几家纸质媒体,都是中国纸质传媒发展演化过程中最有标记性的媒 体,一个是《南方周末》,一个是《南方都市报》,一个是广州日报集团,一个是《京华时报》.假如研究中国都 市报或者中国党报市场化问题的话,首先不能躲避南方日报集团,因为南方日报集团对中国纸媒的发展进步付出了 坚苦卓绝的努力,也可以说前仆后继、血流漂杵.我们希望能用汗水换来每一次进步,但后来发现每一次进步都是 用泪水换来的.
在座的许多同窗比拟年青,可能对广州的事件不是很了解.那就北京的报业改变来说,应当讲也是得益于南方日报 团体.从2001年我们来到北京创办《京华时报》,到2003年11月11号南方日报集团和光亮日报集团配 合创办《新京报》.创办《新京报》的时候,从采编到发行到广告,都是南方过来的,不像我们开办《京华时报》 的时候,是游兵散勇来北京闹革命,我们是急先锋.到现在整个北京的报业格式,无非是《京华时报》、《新京报 》两大,彻底转变了北京纸质媒体全部的传媒格局,就是因为南方报业做出的奉献,付出了自己很大 的尽力.
这种改变不是忽然的,往回看它的意思非常深远.我们知道中国的改造开放是从广州开始,然后缓缓的向北方蔓延 .整个媒体行业来讲也是一样,从一统天下到现在整个中国的报业应该讲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从过去传统纸质 媒体为主,到电视台电台,都是由广州开始然后渐渐的向北方蔓延.
当然,我也发现,通过技术的改变,能使内容发生革命性的进步,因而技术是非常重要的.在互联网时代,很多人 认为,在互联网、电视、电台几重的绞杀下,是不是纸质媒体已经到了走投无路、该死于非命了,很多处所都在哀 鸣说纸质媒体的人基本上就坐以待毙了,有人甚至预言是2046年,我也不知道为什么是2046年,这有点不 可思议.
我素来不用这种目光来看这个问题,这种见解是很短视的,是自欺欺人的,被现象所蒙蔽,它不是一个媒体真正的 历史发展脉络.起码对中国的传媒来讲,未来几十年以内相对不可能消逝.我们不能简单的用西方和中国做对照, 中国传媒的发展还远远滞后于中国经济的发展,我们的经济领域可以说和全世界差不多了,尤其参加WTO之后, 国际化的游戏规矩都差不多.我们现在到世界各地去感觉也不丢人了,中国也有点钱了、也有点自负了,但是媒体 不一样,它还远远滞后于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媒体自身落伍于中国的经济发展,这是中国最后一个未被充分市场化的范畴.在媒体整个格局里,比较市场化的是 互联网,所以我们看到这么多年来互联网在飞速的发展.中国有一个特色,只要主管部门不懂的事情,只要人家不 管我,我们就会做世界第一,一定是这样的.所以如果很多人想管你,你就做不好.我们这一代人不懂互联网,我 第一次见到机房的时候应该是在1995年,那时做纸媒没电脑,都是手写的,有专门的录入员,有个四通打字机 ,打小样看,然后再用铅字印刷,拼版靠铅字.所以那时技术的手腕非常的落后,传媒业的总量非常小 .
南方日报1949年创刊,跟着中国共产党解放广州成破华南局,是华南局的机关报,1949年10月24号创 刊,到1995年40多年时间里,没有发生任何改变,还是铅字拼版.我记得刚刚毕业分配到南方日报的时候, 第一个感觉就是"绝望"两字,好不轻易找到工作,中共广东省委机关报,合乎我们这一代人忠君报国基本的传统 套路了,党报记者,觉得是无冕之王.去了以后,你看那些部门主任都是白发苍苍,牙都松动了,熬了几十年熬个 部门主任、副主任,就等着退休了.他们的现在就是我们的将来嘛,我说熬到那个时候,牙都熬没了,我做这个主 任干什么,那时叫深度失望.
《南方日报》天天四个版,有几百个人,全省几十个地市都有记者站,有上百人之多.它完全机关化 了,ferragamo purse,不是一个报社,依照行政级别来考量的,不讲业务.一个记者一年能写5篇稿子,sale gucci,那是优良记者,就可以评劳动榜样.不是说你不想写,而是他没有空间让你写.总共四个版,初版就就交给中央 了,全是北京的重要会议,中心领导开的会.第二版就是省委引导的,也开很多会,省委开会做重要讲话、做重要 讲演.第三版各地市的,记者站的稿子.第四版不开会了,搞点副刊,发点诗歌、散文啥的.所以你看看它有两个 版是新华社承包了,还有一个版被各地党委的通信员承包了,还有一个版被100多个人承包,所以你一年写2篇 稿都很难.
我在记者站干了三个月写了一篇稿,我们那时就很奇异,你写一篇稿,今天交给总编,兴许是一年以后才见报,是 你的名字,但你却完整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因为一年以后了.那个时候做记者永远不要冀望今天写的稿来日就 可以见报,那就叫年龄大梦,一版头条个别排期都要排在一年以后.
后来技术革命,我们应该特别感谢王选教学,真是了不起的人物,可以一下子拼出很多版.你看铅字工人去拼版, 一天拼四个版,拼不了的,非常苦楚的.1995年《南方日报》从4个版扩到八个版,为此专门出了一本书.《 南方日报》全社上下欢喜鼓励,业务能力这50年来实现革命性的扩容,所以南方日报把这叫历史性的逾越.后来 我们做《南方都市报》,从八个版到八十个版用了两年的时间,我们觉得很畸形,也不是什么了不起的事情,但在 当年就已经是很了不起了.
我们刚去《南方日报》的时候,我们那届包含前几届一定要到校对组做校对,做一年,我们去做了三个月,前多少 年任何一个大学生、研讨生、博士生,什么不论生,你到《南方日报》工作,第一个工作就是到校对室做一年校对 .为什么呢?由于我们那一任总编辑,就是"一哥",他就是做校对出生的.他以为每一个新闻工作者的成长一定 要做校对,不做校对不靠谱.后来换了总编纂是正儿八经的大学毕业,中国国民大学的,是一名记者,他就不搞什 么校对了,一来就直接做记者.他从没做过校订,他感到一个人要成才就要读大学,受正规的教导.他是大学毕业 当前分到文艺部做编辑,他就下了记者站.
所有的改变远远超越我们的想象,后来我们说《南方日报》让我们瓦解、绝望,生不如死,100多个人做四个版 .后来到了《南方周末》,我们觉得不断的在按照我们对新闻的懂得改革它、改变它,做了《南方都市报》以后, 你发现新闻界基本就越来越濒临新闻的本质了.
所以回头看中国媒体的发展,实际上从1994年以来,中国媒体发生了一个伟大的改变.从那时开始一途经来, 每一步的过程都似乎很突然、很偶尔,但是它有历史必定的因素在里面,推进它去走.不是我们这代报业人有多大 的了不起的立异,我们这10多年做的所有的事情,偏偏就是让我们回到了传统.我们过去几十年认为的很可贵的 财产教训,彻底割裂,从头再来,这就是中国媒体市场发展进步很主要的一个历史.我们回到了原点、回到了出发 点、回到了实质,最后我们取得了胜利.实际上就这么简略,我信任无论是纸质媒体,还是电视媒体、电台,我们 过去走的太偏了,所以中国纸媒挣扎和救赎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回归传统的过程.
沃华传媒网:你在南方报业集团做过很长时间,又在北京干了很多年纸媒,你觉得南北方纸媒的差异 是什么?
朱德付:北京是首都,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央,核心的感觉是不一样的,广州是中国的边境,凑近香港就比 较开放,广州的是市民文化.可能是距离决定美,毕竟广州离北京有几千公里呢,太远了,空间会弱化很多信息. 它给你衰减、给你变形、给你增加很多东西,说明都不一样,所以很多人在北京执行和到广州执行就不一样,因为 它是距离决定的.钟南山院士有句名言,做好你的本职工作就是政治,这是广东人对政治的理解,这也是广东人对 职业的一种感觉,就是我要努力做好本职工作,不是来作威作福的.
我2001年来北京的时候,不断有人问我说岭南文化和北京文化的差别?我感觉,广州文化或者说岭南文化最中 心的就是求真求实,先做再说,很少空话,很少为了概念术语去消耗很多精神.所以广州人有一句话叫"只会生孩 子,不会起名字",做的时候自己没有理论、没有模式、没有好汉人物,而北方永远是先有实践,做什么都要回升 到理论的高度.后来我跟北京人开玩笑说,你们在说的时候人家就已经在做了,等你说完了我们都做完了,等你说 你想做的时候,我们都做恶心了,都不想做了,差别就在这里.
为什么在广州可能涌现媒体特别旺盛的景象?首先广州比邻港澳,竞争异常剧烈,全国第一批四大报业集团在广州 有三个,南方日报报业集团、广州日报报业集团、羊城晚报报业集团,一个城市里有三家报纸集团确定存在着宏大 的竞争.在这个环境里面,你不去竞争的话,无疑象征着失败和被淘汰出局,这就迫使你一直的翻新 .
我在广州的时候,《南方日报》是最好的,也是最景色的,在社会上博得了很多的尊敬.《羊城晚报》则濒临破产 边沿,基本上已经结束了它的时代,也就十多年的时间.当年《羊城晚报》独步江湖,因为它贴近大众、贴近那些 风花雪月.
在广州搞电视的非常愁闷,因为广州是个报业大省,但它的电视是弱势.我们在广州搞运动,一般都不带电视台玩 的.因为广州的电视观众可抉择性太多了,广州人很少看央视,要看就看翡翠新闻、亚视新闻.你在广州吃饭,餐 厅里放的整点新闻都是翡翠新闻,讲什么你们听不懂,讲的都是粤语,这就是文化的差别.
详细到南方日报集团来说,它的文化和别的报业文化也不太一样,它的文化我认为还是唯才是举,比较推重个性, 推崇个人才华.我在《南方日报》呆了10年,在这个集团里面你永远要问的就是你到底有没有本事?你到底行不 行?只要你有本事,你肯努力做,你一定行.因为在南方日报集团,任何人你要不会写文章就靠边站,你官做的再 大都不在乎你.我们这批人在层面文化是非常同等的,你做总编辑和做一般记者是一样的.我好好的写每一篇稿, 然后领导、共事都很观赏.它是一种文化,只是一代代人过来可能就会改变很多东西.
我过去总讲《南方日报》,切实不太合适,但确实是说到中国的报业,就不能不说到《南方日报》.它做的所有东 西都不是中国最早做的,但只有它做就是中国最好,它永远不是中国最早,但永远是中国最好.我们叫《南方周末 》的时候,北京有《北京青年周末》,比我们早,最后这些全部匿影藏形了,只剩下《南方周末》一个硕果仅存. 办都市报,从1994年《四川日报》在成都平原盆地小城市里举起都市报大旗,叫《华西都市报》.当时我可以 想像四川人民都不知道都市是什么概念,城市知道,都市不知道,它实在是从广州起来的概念.为什么叫都市报, 过去党报普通都叫日报,你必须把它差别开来,不能叫日报,又不能叫晚报,没什么好叫的,后来只能叫都市报. 好多词,主管部分搞不清楚,因为他搞明确了就不批了.
我在广州时曾遇到这样的故事.当时叫夜总会是不能批牌照的,是灯红酒绿,discount air jordan shoes,晚上去夜总会,白天就搞损坏了.广州在1987年有个夜总会,叫南方之夜总会,他们说我不是夜总会,我是 南方之夜总会,玩移花接木的一手.后来发明中国的每一个提高都是民间跟治理者在斗智斗勇的进程,看谁脑瓜更 好用,转得更快,兜来兜去就兜从前了.
当时我们做《南方周末》的时候,什么都不知道,也没有想,一般你也想不到,但是他没想到却做到了,想到了以 后也许反而做不到,大略是因为伟大的革命总是诞生于兵荒马乱年代的起因吧.
来自中国传媒大学媒体管理学院的主持人同学主持互动环节
沃华传媒网:目前,很多媒体把自己当做企业来看,这种起点是不是跟当初你们创办《南方周末》有 点不一样?
朱德付:对.毛主席教诲我们说"时代不同了,男女都一样",过去的时代是男女不一样,现在新中国出生的男女 都一样了.当年我们做《南方周末》的时候,我们要做的就是荣誉,作为新闻工作者要有那种荣誉感,我们要写篇 好文章,影响什么人,以天下为己任的一种士大夫的精力在作祟,现在来讲你就是个愤青了,心坎充斥了激进的东 西.
当时整个中国事如饥似渴的时代,狼吞虎咽的时代.我第一次听到邓丽君的歌曲,不是说歌好听不好听,而是说怎 么还有这样的歌声、这样的事情在被人看,这是可想而知的.因为我们唱的就是那些再过二十年我们来相会,伟大 的祖国该有如许美的歌,这歌我现在还会唱.当时我们觉得邓丽君的歌曲是不堪设想的.那是一个饥饿的感到,特 别饥渴,所以不管什么东西,吃饱就行,至于你是吃面包还是喝牛奶还是喝三鹿奶粉无所谓啦,那个时候我们都会 喝下去,已经饥饿到这个水平.就跟那个时代的发展非常有关系.
我们学哲学政治学就讲经济基本决议上层建造,所以经济的改变,一切都在改变,但这种改变有些是有意识的,自 发的,有些是被迫的,无奈的,有些是人家不想你改,但架不住历史的潮流推着他不改不行.就像鲁迅先生讲的, "已有的要保护,没有的要革命,曾经有的要互补".
下面跟同学们分享一个心得.2008年的汶川地震,现在还看不太清楚,再过个5年、10年你会发现中国改革 开放30年从1978年到2008年,一个非常重要的标志就是汶川地震,这30年中国历史永远是用重大的事 情来标志一个时代的开始和停止的.所以你看去年2008年《人民日报》新年社论写的挺好,一个伟大的时代、 一个伟大的世界的标志,掷地有声、铿锵有力,我读了以后觉得很振奋.
做媒体的都有意识,一产生地震我第一个直觉是这么大的国难,逝世了这么多人,必需要去现场啊.但那个时候不 让派记者,现在看到汶川地震全国高低二心,大方奔赴抗震救灾的火线,那都是后来才追认其正当性的.刚开端的 时候,没去的不能去,已去的全部追回来.必须令行制止啊,我们是党的新闻工作者啊.第一批记者8点钟他们上 的飞机,9点半开的,10点钟开会下发告诉召回记者,我们说也不能打个电话叫他们从飞机上下来 啊.
去了以后怎么办?那就爱干嘛干嘛了,管不着了,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当时报纸上讲招募自愿者,赴灾区的记者 开始都是以意愿者身份去的,向我请假,病假事假婚假,请什么假都行,只要你去成都就行,去汶川 就行.
当时,所有记者都不让借款,我借钱给你了,你就是职务行动,就是有令不行,是重大问题.所以每个人都不能借 钱,自己有钱的去,没钱爱借谁借谁的.而后可以写稿,但所有的稿件不能呈现本报记者的名字,回首你们看全国 报纸对于抗震救灾的报道,前几天基本都没有本报记者的署名,都是新华社、《人民日报》,然后是"本报综合新 华社报",后面是本报记者写的.
我们前后派50个记者去,总共才100多个记者,去了一半,全国各地报社记者4000多人.后来我们了解了 一下,都是以这种身份去的,全是请假的,全是志愿者,几千个新闻界的志愿者,这次真是为每个新闻界的记者赢 得了分数.当时中央就批了几家媒体,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中国人民播送电台四家,谁都不能去,就 这四家.
我说我们必须派记者去,丢不起这人,后来开表彰大会,表彰这个表扬那个.所以每一次进步,都是你不断的去争 取来的,这种争取是相符国家利益、契合民族利益、吻合人民好处的,谁都不能反对.我们又没有跑到灾区去坑蒙 拐骗,我们是去报道、去宣扬,现在全国人民都关怀它、支撑它,一方有难八方声援,而不是大家关起门来封锁新 闻,谁都不知道.封是封不住的,你封住了互联网,却封不住手机,你怎么可能封闭得住呢?
所以,基础所有有义务心的报纸都在汶川地震现场,不在的当初已无脸见人.所以这是中国记者本人争得的声誉, 这一点我的感触特殊深.后来我也去成都看过记者,我说真正灾民受苦受难的时候,就是中国消息界全体退却的时 候.原来咱们打算驻地一年,未必写什么,然而必定要让有些贪官贪吏晓得总有人看着你到底想干什么,总有人盯 着你,你不能胡作非为、随心所欲.
在中国做意识状态,过去有一句话叫"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终日在这种心态中生涯工作.但现在最少来讲做媒 体的还有基本的保险,我不会因为写一篇文章不好就人头落地,我也不会因为一篇文章的措词就连累九族.这是很 了不起的先进,对你们来讲可能是理所当然的货色,但在我们看来30年的时光几代人的努力才争夺来的,不是生 成就这样.我们过去认为永远...
alicetrade1l is offline   Reply With Quote
Reply


Thread Tools Search this Thread
Search this Thread:

Advanced Search
Display Modes

Posting Rules
You may not post new threads
You may not post replies
You may not post attachments
You may not edit your posts

vB code is On
Smilies are On
[IMG] code is On
HTML code is Off


All times are GMT. The time now is 10:10 PM.

 

Powered by vBulletin Version 3.6.4
Copyright ©2000 - 2025, Jelsoft Enterprises Ltd.
Free Advertising Forums | Free Advertising Message Boards | Post Free Ads For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