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read: 第五觉
View Single Post
Old 05-02-2011, 04:05 PM   #1
kodybyan40se
 
Posts: n/a
Default 第五觉

  五、多闻智慧觉
    第五觉悟。愚痴生死。菩萨常念。广学多闻。增长智慧。成就辩才。教化一切。悉以大乐。
    首先我们要了解一下,本经所说的诸佛菩萨大人,所觉悟的八种事应当中,从第一条到第四条所觉悟的道 理,可以说是着重于自利方面;从第五条到第八条的四种觉悟,可以说偏重于利他方面。无论大、小乘佛法所说的 自利或者利他,实际上是分不开的。因为小乘的自利中,也含有利他的道理在内;而大乘的利他,也必须先自利而 后利他。所以说,自利利他是分不开的。
    现在解释‘多闻智慧觉’:这个法门所要觉悟的,是讲有对于众生生死的根本和来源。众生与佛是没有分 别的,众生之所认为众生,就是有生生死死的业报景象。佛经讲:‘无明为父,贪爱为母。’因为有这种愚痴的业 因,所以才受生死流转的痛苦。
    ‘愚痴生死’:所谓‘愚痴’,就是无明,就是不了解诸法的真实道理,因此妄图执著世间一切都是实有 的。于是迷昧因果,而不知有情世间和器世间,都是由业力所感召的,是众缘和合所生的,人生因而困惑不觉悟, 所以说无明。如果把‘愚痴’两个字离开来说明,愚――就是�昧无知;痴――就是不辨长短道理。因为事理意识 不清,愚痴�昧做作恶业的因,而感触生死的果报;所以轮回六道,生生死死,旷劫轮回永不休止,永远得不到解 脱。所以说‘愚痴生死’。
    ‘菩萨常念。广学多闻。增长智慧’:‘广学多闻’是对知识要多学多求,包括世间法在内,凡是世出世 间一切善法,都要博学多闻。
    这里所说的‘博学多闻’,完全指修学佛法说的。菩萨知道众生在生死苦海中流转,是由于愚痴无明而来 ,如要跳诞生死的苦海,惟一的办法就是破除无明黑暗。要破无明最主要的工具,就是要有智慧。‘智’是有抉择 断定的能力;‘慧’是有判断善恶邪正的功能。能够通达世间一切事理叫做智慧。智慧能度愚痴,智慧好比光明, 愚痴好比黑暗,黑暗与光明绝对不能共存的。所以菩萨就常常思念,要怎么广学多闻,以便增长自己的智慧。佛告 知我们,要增长智慧,必须要广学多闻。
    发心的菩萨,无论是为自己了生死,或者度众生,都必须有渊博的学识和智慧。维摩经上说:‘多闻是道 场,多闻是行政。’普贤十大愿王的‘常随佛学’,都是提醒我们多亲热十方诸佛,及诸大善常识,广学多闻清净 肃穆的正法,以便自利利他,才能趣入佛乘。所以修学佛法的人,绝不能孤陋寡闻,如果坐井观天的话,就不能破 除愚痴,而证得清净智慧和成就无碍辩才。
    ‘成就辩才’有四种:
    第一、‘法无碍辩才’:对于一切万法的名相分别无碍,是法无碍辩才。
    第二、‘义无碍辩才’:对于一切法的道理,能明了灵通,叫义无碍辩才。
    第三、‘辞无碍辩才’:言辞辩说无碍,能使人人都了解,是辞无碍辩才。
    第四、‘乐说无碍辩才’:对于佛教的道理,能够随顺众生的根机,很愿意为众生说法,是乐说无碍辩才 。
    这里是说,从广学多闻中,增长自己的智慧,不但可以了解佛法的真实义,而且可以成就无碍辩才,宣说 如来的正法,教化一切所应该度化的众生。因为没有智慧和辩才,说法式众生,不能令人着迷;度众必须还要善巧 方便,言词通畅,应机说法。因此,我们要成就无碍辩才,度化众生,就要多学习世出世间的知识,说法一定能自 在无碍。
    ‘教化一切。悉以大乐’:‘教化’就是教导劝化,教人化恶为善,破迷开悟。‘乐’就是快乐,所谓‘ 大乐’,就是出世间的快乐,是无上菩提觉法乐、无上涅�寂静乐。
    这两句经文的意思是从上面接下来的,就是说一个修学佛法的人,成就无碍辩才以后,就应当说法教化一 切众生,使一切众生去恶向善,都能得到无上菩提涅�的大乐。
    总结以上说明,就是一个真正发心的菩萨,一定是自利而又利益众生,但是众生根性不同,当要教化的时 候,一定要善巧方便的去度化他们。教化众生,必须具备‘广学多闻’、‘增加智慧’、‘成就辩才’这些前提, 而后才能应机施教,使一切众生得到无上的快乐。
  六、布施同等觉
    第六觉知。贫苦多怨。横结恶缘。菩萨布施。等念怨亲。不念旧恶。不憎恶人。
    这一个法门叫‘布施平等觉’,也是诸佛菩萨所觉悟的道理,我们学佛的人更应该学习。
    ‘贫苦多怨。横结恶缘’:‘贫’就是贫乏,缺少财物、衣服、饮食一切物质叫做贫;‘苦’就是强迫的 意思,dolce & gabbana glasses。由于无衣、无食,所被饥寒逼迫而受痛苦,supra footwear。因为贫困窘苦,到忍气吞声的田地,就生起种种的恼恨心――怨天怨地,怨父母没留遗产,怨妻子儿女给他连累 ,怨师长、亲戚不肯选拔,并且怨尤友人邻里不与周济。像这种自怨自艾的心理,就叫做‘清苦多怨 ’。
    ‘贫苦多怨’最轻易‘横结恶缘’。因为贫苦的环境,怨恨的念头积聚于心,牢骚满腹而不能自主的时候 ,就会产生种种不顺人情的举措,不是张三错误,就是李四不好,由怨恨而生嗔恚,所以在立场上,变成骄横无礼 ,因而造作一切恶业的因。有比自己强的人,会生嫉妒;由于嫉妒而失去理智,对待一切人,都有不满的歹意,或 者不顾一切,强辞夺理,为非作歹,于是种下恶趣(三恶道)的业因,而受流转恶趣(三恶道)的果报,不得出离 。
    人生在世,各有所因,各有所缘,富、贵、贫、贱是有来龙去脉的。前世造悭贪的业因,必定就感想贫苦 的果报,根本不用怨天尤人。如果贫苦的人,能够了解因果的道理,就不会多怨,而且还会专心向善。贫苦的人只 要努力勤奋去做,没有不胜利的。俗话说:‘人穷志不穷。’所以有多少富绅商贾,都是从艰巨困苦中斗争出来的 ,这才是真正的有志气。佛法中说:贫、富、贵、贱,都是与前世因果有关联。不应该怨天尤人,横结恶缘。无论 环境如何贫穷困苦,只要能奉公守法,发奋有为,又能努力修善,与一切众生多结善缘,勤快努力,前程绝对是光 明的。至于‘广结善缘’,是说与人相处,应该互相尊重对方,互相帮助,共同保护社会的安定,造福人群,使每 一个人都能过著良好的生活。
    ‘菩萨布施。等念怨亲’:是说明菩萨和众生不同的处所。凡夫因贫穷而常常与人横结恶缘,这不是解决 贫苦的方法,所以菩萨就实际布实施门,布施一切众生,而不分怨亲,一律平等的惠施。布施有三种 :
    第一、财施:就是以钱财和物品布施给别人。
    第二、法施:就是对人说种种法,包含世降生间法。持菩萨戒的人,如果有人来求佛法,不为人说一句一 偈,这是犯戒的,由于菩萨就是上求佛道,下化众生。再者,能为人讲解不明了的道理,也称作法施 (法布施)。
    第三、无畏施:就是抚慰救护一切众生,使别人分开危险胆怯。
    ‘等念怨亲’的‘等念’,就是心念平等而不生分离;‘怨亲’,害我者称为‘怨’,爱我者称为‘亲’ 。这是说,发心行布施的菩萨,不但深深了解上面所说的贫困多怨的情况,而且胸襟宽阔,没有人我之见,所以才 没有怨亲的分辨,而履行布施一切众生――用自己所有的财力、物力,以平等心布施给须要的人,使他们得到实在 的受用。菩萨度化众生,以布施为第一殊胜的法门,在六度、四摄法中,都以布施排行第一,这是表现一切行门, 必需从布施下手,但凡能做到扶危济贫、急公好义,就是菩萨大无畏的精力。我们学佛的人,应当学习菩萨的胸怀 、行动,能有一分力气,就做一分,尽自己的才能,去辅助别人,并且能怨亲平等。
    ‘不念旧恶。不憎恨人’:‘不念’就是不记念;‘旧恶’是过去曾经有的恶缘。‘不憎’就是不憎恨; ‘恶人’就是为非作歹的人。这里是说,菩萨以大悲心为体,因为众生的痛苦,而生大悲心,对待一切众生,没有 怨家与亲人的分别,一律给予平等的惠施,而且所要度化的众生,即便是过去曾经有恶缘的仇敌怨家,也不记挂他 们的旧恶,更不起憎恨心,用以怨报德的心去度化他们,使这些不仁慈的恶人,在佛法中,得到佛法的利益,而能 改过向善。尤其菩萨可怜他们的愚痴,所以在菩萨的眼里,这些作恶的众生,都不是他们自己成心要做的,而是受 无明烦恼的趋使,把持不了自己,才为非作歹,才造出无量无边的罪恶,我们怎么忍心去憎恨他、厌 恶他呢!
    要知道一个人不可能没有错误。书上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只要知过能改,就应该好好地善待他 们,以慈悲心去开导他们,使他们走向光亮的大道,有改过自新的机遇,不应该再记恨他们过去的罪恶。所以书上 又说:‘知过能改,善莫大焉。’常言道‘浪子回首金不换’,都是说明知过能改的宝贵。佛法说:‘懊悔即清净 。’如果能至诚恭敬的礼佛,就能忏除业障。我们学佛的人,一定要学菩萨的心怀,不记恨恶人,多宽恕别人。世 间法也说:‘饶恕别人是美德。’能这样做,也就是当前大慈大悲的菩萨。
    这一段的粗心是:因为贫苦而发生自怨自艾的心理,因此与众生横结恶缘,而造了恶业的因。菩萨觉悟到 ‘因果轮回’的道理,于是就实施布施――怨亲等施,使一切众生,取得惠施的利益;更不记念人从前的旧恶,也 不仇恨当初作恶的人,以平等心对待一切众生。以上就是第六‘布施平等觉’。
  七、出家梵行觉
    第七觉悟。五欲过患。虽为俗人。不染世乐。常念三衣。瓦钵法器。志愿出家。守道清白。梵行高远。慈 悲一切。
    第七觉悟叫‘出家梵行觉’。说明真正发心出家的利益。
    ‘五欲过患’的‘五欲’,除了财、色、名、食、睡而外,还有色、声、香、味、触五尘。‘尘’就是尘 俗,五尘的本身就是恶法;其中的‘触’比起财、色、名、食、睡,更要不得。五尘如果没有五根的话,五尘就不 能产生任何作用。因为五尘之中,各有味道,能令众生生起贪爱之心,而这五尘之欲,比财、色、名、食、睡更能 引诱人,并且没有满意的时候。如果被五尘之欲牵著走,那真是没有尽头,会造作罪业,惹种种的灾害,而受生死 轮回的果报。‘五欲’是障碍我们修道的根本,假若不赶紧的觉悟,而踊跃的歼灭它,绝对没有办法证得圣果的。 这一句最主要的是叫我们觉悟贪求五欲是烦恼生死的过患。所以佛陀教诫我们,应该要清心寡欲;如果贪著五欲的 享受,是会招来痛苦的果报。
    ‘虽为俗人。不染世乐’:‘世乐’就是世间的欲乐。这是说,五欲不但是学佛的人应该阔别不染著,就 是世俗的在家人,亦不可以过分贪染欲乐。因为众生沉溺在生死苦海中,就是由于五欲的过患而引起的。五欲之乐 ,确切含有毒素,过分贪染,一定被它所毒害。我们可以看看社会上,有些陷溺在五欲中的人,没有一个有好成果 的。我们应该知道,学佛的人,对于五欲之乐,如果贪恋不舍,都是分歧乎佛法的,况且所谓的世乐,切实不是真 乐。因为世间的五欲之乐是苦乐,只有迷惑的人,才会把苦因当作快乐。学佛的人,虽然身体居在尘劳之中,要像 莲花,出淤泥而不染著,心肠恒常坚持清净不染。因为居家学佛的居士,能修学佛法,并且要护持三宝,绝不是轻 易之辈。所以更不能贪著世间的五欲快乐,损害了清净心。
    ‘常念三衣。瓦钵法器’:‘三衣’就是出家人身上所披的五衣、七衣和九衣。九衣以上通称大衣,也可 以说是燕尾服。‘瓦钵’是出家人所用的食器,梵语叫‘钵多罗’,中国话叫做‘应量器’。质料不能富丽、宝贵 ,只限于用铁或是泥瓦制作的,容量随各人的食量,所以也叫‘应量器’。‘法器’就是礼佛所用的用具,凡放置 在道场中的一切器具,都称作法器,所谓‘法器’,是表法的意思,‘以事即理’。比如寺院,凌晨击钟,就是为 了破醒昏睡长眠的众生,警醒我们提起道心,用功拜佛、修行;晚上打鼓,就是为了启发无明�昧的众生,叫我们 不要昏沉,虽然应该休息,但是心要安住在道上。佛门中‘暮鼓晨钟’,击钟打鼓是事相,由事相显发所包括的道 理,以这一切道理,来破除我们的迷惑,能够开智慧;有了智慧,就能断烦恼、了生死、证菩提。这就是这些法器 所包含的深邃义理。所以凡是设在寺院里佛殿上的每一件器具,都是礼佛、拜忏、作佛事用的,钟、鼓、大磬、木 鱼等这些都叫法器,它的顿挫抑扬,都有定律,使人听了生起沉思,赞助启示道心。在台湾没有大丛林,只有在传 戒或者道场中上午供的时候,能听到大佛殿上婉转高唱赞扬,佛门称作梵呗。往往有人会被这些梵呗音声激动得掉 眼泪,所以我们唱颂时,一定要唱好,因为这是唱给外人听的,同时也是度众生的法门之一。‘三衣、瓦钵、法器 ’,本来都是出家人所用的货色,世间人也要知道思念,固为众生心情,似乎猕猴爬树,动机刹那不停的滚动,不 是念恶就是念善,而且念善的时候比较少,念恶的时候比较多,这样与日俱增,罪恶做作多。所以世尊叫我们常念 ‘三衣、瓦钵、法器’,长此以往,天然成长道心,道心一发,天然发愿出家。
    ‘自愿出家。守道清白。梵行高远。慈悲一切’:‘志愿出家’:就是牺牲爱欲,告别父母,剃发出家, 过著恬淡清净的生活,名为出家。出家有四种:一是心出生不出,二是身出心不出,三是身心都出,四是身心都不 出。
    ‘守道清白’:在家学佛的人,不可以染著世间的五欲之乐,出家人能绝欲断爱,确实不是一件寻常的事 情,如果不是宿根深沉,绝对做不到的。所以世尊常常惊叹说:‘出家是大丈夫的事业,绝不是普通人或者达官贵 人所能做得到的。’既然出家,就要遵守清净的律行,并且研习世尊所说的一切教法、经典,先求自利,而后作利 他的菩萨事业。
    ‘梵行高远’:‘梵’是喧扰无染的意思;‘行’是精深造行的意思;‘高远’就是自己所修的是高傲弘 远的清净梵行。这里是说,出家后勤修身、口、意三业清净的梵行,所以说‘梵行高远’。等自己修道有了相称的 成就,再去教化一切众生,也就是说‘自利而后利他’。‘慈悲一切’,‘慈’能给众生快乐;‘悲’能拔除众生 的痛苦。平凡说拔苦与乐,是说对待一切众生,不可以分界线,要平等看待,拔除众生的痛苦,给予众生快乐。《 华严经》云‘不为自己求安泰,但愿众生得离苦’的大悲大愿,才是菩萨舍己救人的精神。‘慈悲’是佛法的基本 主旨,是大乘法的主体,一切佛法也可以说,都是从大慈悲心施展出来的。如果没有佛法,就没有诸佛菩萨;如果 没有慈悲心,诸佛菩萨相对不会应化世间度众生的。所以佛法中说:‘菩萨但从大悲生,不从余善生。’由此可见 ,佛法也就是慈悲清凉法。
    诸佛菩萨无论做任何事情,必须以慈悲心为前导,服务一切众生,为众生而努力,素来不为自己想。所以 有‘慈悲’才能真正的利益众生。我们学佛的人,既然都想成佛,应该发起慈悲心,随一切缘,尽一切能力服务他 人。
    总而言之,‘五欲’是生死的过患,虽然是在家学佛,也不可以染著世间的五欲之乐,应该经常怀念出家 人,日常生活上所用的三衣、瓦钵、法器,等到因缘成熟的时候,立志发愿出家。出家以后,更要遵照佛陀所说的 出家正道法,依法实地修行,过著三业清净的生涯。自己修行成就而后作人天师,以不著相的慈悲平等心,度化一 切众生,这是意愿出家,应该做的事业。
  八、大心普济觉
    第八觉知。生死炽燃。苦恼无量。发大乘心。普济一切。愿代众生。受无量苦。令诸众生。 究竟大乐。
    这个法门叫‘大心普济觉’。
    ‘生死炽燃。苦恼无量’:‘生死’有两种,第一种是‘分段生死’,就是六道凡夫的生死;六道凡夫造 业受报,生死轮回不已,所以叫分段生死。但是,凡夫也存在变异生死。第二种就是出三界外,声闻、缘觉、菩萨 的‘变异生死’。圣人虽然离开分段的身体生死,但是还没有证到圆满的法身理体,在心念上还有生、住、异、灭 霎时的四相迁流。有情众生的四相迁流,是生、老、病、死;无情的四相是成、住、坏、空。变异生死比喻说从十 住到十行,从十前进入十回向,乃至于成佛,名之为变易生死。
    ‘炽燃’是形容烈火炽烧的意思。这里是说,还没有觉悟到解脱自在真谛的时候,众生的根身,在升沉不 定的生死苦海中,生生死死,轮回六道没有出期。从无始以来,受著生死痛苦的煎熬,如同炽燃的猛火焚烧一样, 当然是有无量无边的苦恼。所以说‘生死苦恼无量’。众生的痛苦,虽然无量无边,但是佛法把它演绎成八苦,就 是生、老、病、死、求不得、爱分离、怨憎会、五阴炽盛苦。总而言之,就是因为有以上所说的种种烦恼,才会有 生死炽燃的大火熄灭众生的身心,产生无量无边的痛苦。
    ‘发大乘心。普济一切’:是阐明菩萨慈悲利他的心愿。大乘是对小乘来说的,‘乘’有运载的意思。我 们拿车辆来作比喻,大乘佛法就比喻为大车,能运载良多众生,从生死的彼岸达到涅�的此岸,也就是说,大乘佛 法能普济一切众生;普通车子比拟小,把小车子比方小乘佛法,运载的人也必定少。大乘法不但要自己造诣佛道, 求解脱自在,还要发大乘心,将解脱自在的方式,教化一切众生,使每一位众生也都能到达了生脱死,到达解脱自 在的彼岸。这是说:发动慈悲心,广泛救援一切众生的菩萨,他们深深地觉悟‘生死炽燃,苦恼无边’的道理,岂 但求本人的生死解脱,更要破志拯救一切众生,而发起大乘的慈善宿愿,灭除一切众生的苦楚,给予众生大好处, 使众生都能出离生死苦海,而且信心做到普遍接济一切众生。
    ‘愿代众生。受无量苦’:这是说明菩萨普济众生,舍己利人的精神。发大悲心愿的菩萨,就义自己的一 切享受,忍耐众生给予的一切烦恼,愿意取代众生受无量苦,而不违心众生自己受苦、这才是菩萨救苦救难的巨大 精神。
    ‘令诸众生。毕竟大乐’:这里最重要是说,菩萨利他的慈悲心。‘毕竟’是彻底的意思;‘大乐’就是 大菩提僻静乐。菩萨度化众生,乐意代众生受苦,目标无非是使众天生佛。发心的菩萨,他更深切的觉悟到,只有 代众生受苦,不是彻底的措施,还不能算是实现宽大的悲愿和度众生的义务,必需要更进一步,令诸众生永断烦恼 生死,得到无上菩提法乐,才算是菩萨圆满了度化众生的悲愿。由此可知,菩萨的真正精神是‘利他’的。在菩萨 的目光里,天下没有他做不到的事件,因为发大悲心的菩萨,感到众生的苦恼是可怜愍的,为了救济众生,就是自 己粉身碎骨都在所不惜;只有众生得到安乐,他乐意一往无前的去做,毫不因为有了危险,退失自己度化众生的大 悲心愿。我们更应当晓得,佛法说的利他,不是单纯的刹他,而是在利他之中,也含有自利。因为利他的自身,就 是一种功德,如果可以多做利益众生的事业,也就是为自己多积功累德,世间没有所谓劳而不获的,问题就在于我 们肯不肯去做。
    我们修学佛法的人,应该相互鼓励,向著这一条途径往前走,只要能够不断的精进努力,一定能做到自利 利他,事业功德圆满的。这个法门再作个简略的介绍:生死炽燃的苦恼是无量无边的。因此,菩萨发起大慈悲心愿 ,慈济一切,代众生受无量痛苦,使一切众生得到诸佛毕竟的大涅�寂静之乐。这就是所谓的‘大心普济觉’的道 理。到这里,本经的正宗分经文全体先容完了。下面是结叹的经文,也是三分科式的流通分。在结叹经文中,首先 说明自利,而后说明利他,最后是说明诵念本经所得到的殊成功益。
  解释经文-流通分
    如此八事。乃是诸佛。菩萨大人之所觉悟。
    上面所说的八项事理,是本经的总纲,不是一般三界内的天人,或者是二乘人所能觉醒得彻底的。这些道 理,乃是十方三世诸佛自发化他,觉行圆满的道理,也是诸大菩萨自行化他的德业妙行,并且也是发心行菩萨道, 自利利他的道理。这八种道理,也是成绩法身、般若、摆脱三德的妙法门。如果我们能按照这些道理去修行,就能 从凡夫的生逝世地,趣向于佛的境界。
    精进行道。慈悲修慧。乘法身船。至涅�岸。
    这一段经文,是说明自利成就功德。
    ‘精’,纯一不杂叫精;‘进’,勤而不退叫进。‘法身’就是一切功德美满,离所有阻碍,而积累恒河 沙数的殊胜功德法。法身也是理体的一种代名词。‘涅�’是安静平稳自由的意思。涅�有四种:
    第一、自性清净涅�:自性是众生的真如本性,本性是清净不染的。众生虽然被烦恼盖覆,但是,本性并 没有被烦恼所染污,它仍然是清净不染,不生不灭的理体,所以称为自性清净涅�。这也是每一位众生本来拥有的 ‘佛性’。
    第二、有余依涅�:我们这个有漏的身体,就是生命的依附;身体的存在叫做‘有余依’。比方当时佛在 世的时候,有弟子们已经证到圣果,但是他们的身体还存在于世间,所以称为‘有余依涅�’。如果把身体也舍掉 ,连微细的痛苦也没有,证得永寂涅�。
    第三、无余依涅�:没有所依的身材,叫做‘无余依’。修行人,tory burch dress,心坎得到解脱,同时也舍弃有漏的色身,入到空寂的境界,叫做‘无余依涅�’。
    第四、无住处涅�:无住处就是不住生死,也不住涅�。这是大乘圣人独占的,小乘圣人所知障不破,不 懂得生死跟涅�,原来没有差异的道理。所以只求了生死,而贪得涅�之乐。然而大乘人懊恼障、所知障已经断尽 ,证到了实相般若,来去自若,不住生死,而且也不住涅�,所以称为‘无住处涅�’。
    众生只有前面的第一种,小乘极果的圣人有前面的三种,唯有大乘圣人,破除了无明,证得了法身,才具 足四种涅�。
    ‘涅�岸’的‘岸’,是一种譬喻,依佛法来说,众生在凡夫地受生死轮回,旁边有烦恼的障碍,才不能 了脱生死,而成就佛的果位。所以就将众生的‘凡夫地’譬喻做此岸,‘烦恼’比喻做中流,佛的‘涅�地’,譬 喻做彼岸。涅�的境界,是我们学佛的人,独特想请求得的,我们时常听经、念佛、拜佛,就是为了达到这个目的 。假若我们也能依照前面所说的慈悲和智慧的行门,努力精学习学,一定能到涅�彼岸。
    ‘精进行道’:是说菩萨觉悟前面所说的八项事理当前,不管任何时光,二心一意的英勇精进,兢兢业业 的依教奉行,永离生死罪行的疼痛,得到沉静自在的大乐。
    ‘慈悲修慧’:是说菩萨要想成佛,必须先修般若。像本经前面所说,一切道理都是用甚深般若智慧去察 看,才干彻底觉悟。所以本经前面有‘惟慧是业’的语句。但是菩萨修慧是自利,同时还要发大慈悲心,教化度脱 一切众生,而成就‘般若德’。
    ‘乘法身船’:法身是理体,遍一切处,没有形相、音声可得。为什么称为船呢?这是说菩萨自利利他, 普度无量众生,万行具足,福慧无缺,证得法身理体,就比喻作法身船,也就是菩萨所成就的‘法身 德’。
    实在,慈悲和智慧的法门,是菩萨教化众生,与乐拔苦的最便利,是不可缺乏的德行。假若没有慈悲心, 就不能叫做菩萨。但是有慈悲没有智慧的话,black air jordan shoes,就不能分辨邪正、是非;也不了解众生千差万别的根性,因而不能隔靴搔痒,治好众生种种病痛;甚至于自利, 也不可能做到圆满。菩萨修智慧,他的宗旨就在如何从有漏的闻、思、修三慧,一直的尽力精进,以求取真实无漏 的智慧现前,而能成就法身德。修学智慧和慈悲,也就是菩萨悲智双运的表示,才能功德圆满,乘法身船到涅�岸 。以上经文是自觉功德的科文。
    复还生死。度脱众生。以前八事。开导一切。令诸众生。觉生死苦。舍离五欲。修心圣道。
    这一段经文,是说明利他的功德。
    ‘复还生死。度脱众生’的‘复还’就是乘愿再来。这两句是说,诸佛菩萨自己得到庄严、自在、涅�的 境界以后,还不能忘却处在黑暗、痛苦、生死中的众生,因而不住涅�,随机度化,发大慈悲心,乘愿再来,度脱 一切众生,使众生都能得到无余涅�。
    ‘以前八事。劝导一切。令诸众生。觉生死苦。舍离五欲。修心圣道’:这是说菩萨倒驾慈航,到生死大 苦海中来,教化众生所用的办法,是前面所说的八种觉悟的法门,以这些法门开示化导迷惑的众生,教诲众生自己 去观察,觉知生死,并依如来的处死,视察我们痛苦的起源。这些痛苦的起因,就是因为迷惑而造下了业因,因为 种种业而流转六道,今生幸运得到人身,如果能更深一层了解自性本空,当然烦恼也是性空的。如果能了达迷惑的 天性,是空寂的道理,还有什么生死痛苦可言。我们修学佛法的人,了解这个道理,假若还不修学圣道,生死的大 苦仍是不能解决的。所以在修行的进程中,一定舍弃五欲,并且还要至心修学如来的圣道,能力解决生死的大苦。 圣道固然许多,但是在本经是诸佛菩萨大人所觉悟的八种圣道法门,这八种圣道法门能废除人我知见,证得无上菩 提。由此可知本经的八种圣道法门,对修学佛法的人是十分主要的。
    这一段经文从‘复还生死’到‘修心圣道’,虽然经文很短,却已经把教化众生的方法,完整叙述出来了 。可见得本经是大、小乘自利利他的无上法门,所以我们应该学习。
    若佛弟子。诵此八事。于念念中。灭无量罪。进趣菩提。速登正觉。永断生死。常住快乐。
    这是流通分最后的经文,称作‘诵念得益’。也就是总结前面八种法门,可以普遍流通,劝勉修学得利益 的经文。
    ‘若佛弟子。诵此八事。于念念中,灭无穷罪’:这里是说,假若咱们是归依三宝的佛弟子,无论在家、 出家,假如可能志心恭顺八大人觉的情理,诵其文,思其义,行其事,朝思暮想这个法门,以这个法门为老师,随 顺经文中所说的法门,能恒常不间断,就能够在念念之中,灭除无量的罪业。
    在这里我们应当知道,众生从无量劫以来,所造的是无量无边的罪业。佛经上说:‘众生的罪业,如果有 形相的话,尽虚空界也包容不下。’由此可知,众生的罪业有多少!不外众生的罪业虽然多,只要我们生起正念觉 悟的心,就能灭除无量的罪业,这也就是佛法不堪设想的地方。对于生起正念发觉之心,能灭除无量的罪业,我们 举出一个公案来证实这种道理。
    从前有一位禅宗的大德,叫做顶峰妙禅师,他自从出家修道以来,对于打坐参禅,无比忠诚精进,兴许他 过火用功而引起身体的疲劳,在盘腿坐著参禅的时候,时常昏沉打瞌睡,而障碍禅功的精进。禅师为了要对治昏沉 的烦恼,就自己跑到深谷上绝壁处,坐在绝崖上面,面对万丈深渊,警诫自己说:‘现在不能再打打盹儿,不然性 命就危险。’头一两天,怕打瞌睡掉下去摔死,就胆战心惊,精进用功不敢打瞌睡;过了多少天,警惕心缓缓淡漠 下去,这个时候又开端打打盹了。有一次昏沉得很厉害,身体一动摇,就掉下去了,禅师心里想:‘这一下子真的 没命了。’可是很奇异的是,妙禅师摔到半山腰的时候,好像有人把他捉住,而且把他捧下山来,妙禅师细心一看 ,就是一位身披铠甲,手执宝杵的韦驮菩萨来救他的命。妙禅师心里想,我修行能感应韦驮菩萨的护持,那一定很 了不起,因此生起一念自豪心,就请问韦驮菩萨说:‘在这个世间,像我这样精进用功的人,到底有多少呢?’韦 驮菩萨看到禅师生起骄慢心,就很赌气的回答说:‘世间像你这样用功的人,多如羊毛;像你这样贡高我慢的修行 人,我五百世不再护你的法。’说完这些话之后就不见了。妙禅师被韦驮菩萨责怪之后,心里感觉很惭愧,自己斥 责自己说:‘我不应该生起贡高我慢之心。’于是再用勇猛精进心持续参禅,并且又对自己说:‘这一次真的没有 人来救命了,小心掉下去啊!’没有几天功夫,又打起瞌睡,成果还是掉下去了。妙禅师这下可真的没命了!但是 奇观呈现,韦驮菩萨又来救他。禅师就问菩萨说:‘你不是五百世不来护我的法吗?’菩萨答复说:‘你生起一念 贡高我慢之心,我五百世不护你的法,但是你又发起一念羞愧心,能灭除五百世贡高我慢的罪业,所以我再来护你 的法。’于是妙禅师更加精进用功,成为一位很著名的禅师。
    我们从这一段故事就能了解,发起一念愧疚心,居然能灭去五百世贡高我慢的罪业,如果发起一念正念觉 悟的心,诵持八大人觉的道理,当然也能毁灭很多的罪业。但是,我们更应该知道,正念诚然能灭除很多的罪业, 而我们无始劫以来所积聚的罪业,是无量无边的,必须要在日夜二六时中,没有间断的诵念,而受持这八项事理, 刻骨铭心,才能灭除无量无边的罪业。
    ‘进趣菩提。速登正觉’:‘菩提’是印度话,翻译中国话叫做觉道;菩提是断除烦恼以后,所现的觉性 。这种觉性是众生本来具备的,众生的觉性因为被烦恼所笼罩,而临时不能浮现罢了。如果提起正念,念念觉悟, 修心断惑,罪灭福生,从黑暗的烦恼中,走向觉悟光明的大道,当然就可以一步一步的进趣无上菩提。不但如斯, 而且敏捷的登上正觉,证得无上正等正觉。
    俗话说:‘不怕我们不能到达目的地,只怕不向目的地前进。’修学佛法的最高目的,就是证得无上正等 正觉。但是,首先要断除一切障碍,才能超出生死,迈向菩提大道,证得无上正觉。
    ‘永断生死。常住快乐’:这两句经文是解释,觉行圆满,达成佛果的意思。众生在没有证得正觉之前, 始终在生死苦海中流转,常常受著种种痛苦的包抄,一旦证得正觉,永远不再受两种生死循环的痛苦,既然已经断 尽生死,当下就证得常住快活,涅�的佛果位。
  经文介绍总说
    以上是分段的解释,现在把经文作最后介绍:
    假若我们做为一个释迦牟尼佛的弟子,不论在家、出家,都应该恭敬的依照这八种觉悟的事理,在念念中 受持不忘,信受奉行。
    因为本经是一部既简单又明了,也是修学佛法很重要的经典,所以我们再作个简单的论断:本经的经文, 从序分开始,就教诫我们做佛弟子的,要常常潜心一意修学八大人觉的道理。其次便说明宇宙人生苦、空、无常、 无我的道理,启示众生受生死痛苦的原因,更教导众生,破除一切迷惑、倒置、邪见,破迷开悟,转凡成圣,成佛 作祖的方法,也就是自利利他的一切行门真实义理。
    所以世尊再三的劝勉我们空门弟子,要勤诵《八大人觉经》,将《八大人觉经》,永远流畅于世间,使每 一个人都能读诵此经。如果没有学佛,也可以专修这一部《八大人觉经》;修净土的人,就必须还要一心念佛,虽 然愿力不同,但是都能达成佛果。
    (转自学佛网:http://www.xuefo.net/show1_47578.htm)
  Reply With Quote

Sponsored Lin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