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ew Single Post
Old 04-28-2011, 07:01 AM   #1
alinas0968
 
Posts: n/a
Default 咱们须要怎么的片子

我们需要怎样的电影?
文/藤井树,原载于《东方电影》2010年7月号
热烈的上海片子节停止了,今年有一个话题尤其受到关注---我们到底须要怎么的电影?提出这个话题的背景,是由于我们正在构成可能是全世界最大的电影花费市场.可是, 有一些问题却随之而来,其中之一便是市场与片方的供需抵触.一方面,咱们的影院越建越多,银幕数呈多少何级 递增;另一方面,良多电影拍完了,也拿到了公映允许证,却遭受无地可放的窘境.或者匆匆上映,促下档,连个 浪花都没掀起.
站在影院的态度,他确定要抉择能带来票房的电影.究竟当初商场房钱这么高,影院的经营本钱也越来越高.假如 一部片排上去后,一个300人的厅只卖掉5张票,连电费都不够,凭什么他还要给你持续排?
那么什么样的电影是有票房的?这个问题真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依照广泛法则来说,通常明星扎堆的电影 ,比拟吸引眼球.没有明星的话,名导演也行;再不济,幕后团队总得有些牛人.总之,一部电影要引起观众的留 神,要让观众掏钱买票看,总得有一些能被推举的理由.
可是明星扎堆,就必定会有票房吗?当然未必!那为什么还非要一堆明星?谜底是:不明星(也包含名导演跟金牌 幕后),没法宣传.现在是眼球经济时期,一堆不意识的人,谁有功夫陪你玩?试想,《大陆天堂》如果没有李连 杰,没有超奢华的幕后班底,能引起这么大的关注吗?
当然,有一种影片,在没有明星名导的情形下,也取得了不错的票房(比方《猖狂的石头》).但这毕竟是少数, 属于黑马一类.多半这些影片在上映初期都范围不大,靠的是口碑效应,口口相传,后劲十足.不外我们现在的情 况是,还没来得及有口碑效应,片子已经下档.
拿刚从前的6月份来说,jordan shoes wholesale,上海联和院线共上映了22部新片,差未几均匀每周有5部.这样的密度下,留给一部影片的"测验"时光不可 能太长,因为很快就会被后面源源一直的新片所吞没.市场素来就是如斯残暴.
然而站在导演的角度(或者制片方),paul smith t shirts,花掉成千盈百万钱,动辄数月甚至数年,搞得精疲力尽,总算拍出了个片,又通过了审查,拿到了公映证,这一 路走来着实不易.成果抢不进好档期,会逝世;有了档期,排不进好时段,也会死;有了时段,三天 就下档,red wing shoes stores,仍是死.宣扬不到位,要死;宣传到位了,热门也有了,可票房就是上不去,一样是死.总之,要"发明"出一 部高票房的电影,确实是件难上加难的事.
那么导演们会说,岂非权衡一部电影的尺度,就只有票房吗?我们现在是贸易片跟文艺片在一条跑道上赛跑,上亿 制造的大片和三五百万的小片,面对统一个市场.其结果是,大家全都"一刀切".王小帅说"《日照重庆》只管 是戛纳比赛片,但我对国内票房并不抱很大盼望".事实上,《日照重庆》何时上映还是未知数.年初,王全安的 《团聚》拿到柏林影展最佳编剧,可是海内观众至今不照样无缘相见?!
写这么多是因为,我真的不以为,票房是独一标准.不同的电影,合适不同的观众.但在目前的市场环境下,我们 的创作者,真的要先想一想,我这个片子是拍给谁看的?别动不动就讲艺术,拿了投资人的钱,是要负责的.如果 单单是导演一个人爽了,观众不埋单的话,即是零.到时候,估量下部片还能不能拍都是个问题了.
而作为发行放映的终端,以及媒体,愿望能给如《岁月神偷》、《海洋天堂》这样的影片多一些支撑.并不是大投 资就一定是好电影,也不长短要巨星云集才干叫好片.有的电影,尽管投资不大,局面很小,明星也不多,可是却 很暖和,很难看.对于这样的影片,code by armani,我们真的需要给他们更多掌声.
最后我要推荐一部7月份最值得看的电影---《海上传奇》,贾樟柯镜头前的18个人,都与上海有着绵长深沉的渊源.他们的讲述,或动情,或哀伤,或滑稽 ,或波折,无不必情至深,令人心动.这是一部宁静的,诚意的,动听的电影,对于一座城市的变迁与成长.18 张面貌,18段故事,18个灵魂,一座城.这样的电影,是值得静下来心来细细咀嚼,居心观赏的.而这,也正 是我们这个时代最需要的一种电影.
  Reply With Quote

Sponsored Links